•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南河崖盐业遗址群

更新时间:2024-04-27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七批(商周)
所在地/隶属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河崖村

遗址群概况

南河崖遗址群位于广饶县广北农场南河崖村周围,东距渤海22公里,遗址群南侧有一道古贝壳堤,小清河从遗址群南部穿过。这里与寿光县毗邻,西南距寿光东北坞遗址群约5公里,南距大荒北央遗址4.5公里,后者也均为重要的制盐遗址。通过此次调查,大致确定了南河崖遗址群的北界和西界(东南界尚不十分清楚)。在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商周遗址61处。其中,商末周初遗址53处,东周遗址12处(另有4处与早期遗址重合),汉魏遗址2处(与早期遗址重合)。特别是商末周初的制盐遗址分布甚密,每平方公里高达12处,有些遗址间隔仅50米。编号GN1的遗址面积大,地表暴露的陶片范围达2万平方米。其次为GN17、GN36等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上下;其余多为40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这些遗址延续时间不太长,但堆积丰厚,许多遗址文化层厚1米至2米,特点是遗址中心隆起,四周渐低呈漫坡状,当地人习称为“央子”或“圪塔地”。

这些遗址多为作坊区。有的遗址地表和排水沟的断崖上暴露出大量红烧土块和盔形器残片。在GN17遗址南部断崖上暴露有坑池遗迹,长超过10米,深80厘米。坑内依次堆积青灰色淤土、黄砂土、草木灰堆层等。在GN33和GN43遗址发现了厚5厘米的盔形器碎片堆积若干层(似为有意铺垫),并与黄色粉砂土相间叠压。GN22遗址中心位置的盔形器碎片堆积超过50厘米。GN17和GN31遗址断面发现厚20厘米的草木灰层,长超过10米。GN27遗址上半部被村民挖掉,残留2座坑池和盔形器残片堆积。坑池之间有地沟相通。坑池面积达数百平方米,其内堆积分2层,上层为厚30厘米的草木灰层,下层为厚约20厘米的青灰色淤土。草木灰层夹杂少量盔形器,片径多超过10厘米,部分可以拼合。目前,这些特殊遗迹的性质和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估计多半是具有不同功能的制盐遗迹残留。

遗址群发掘

2005年开始,北大与山东考古所曾多次探讨鲁北地区盐业考古的合作意向,并决定先期在莱州湾沿海展开考古调查,同时向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申请有关科研项目。2007年上半年,课题组成员重点考察了山东广饶南河崖遗址,新发现60余处古遗址。2008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和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联合对该遗址群1号遗址1000平方米区域进行了发掘,共发现卤水坑2个、刮卤摊场1处、淋卤坑18个、盐灶3座、房址5座。出土有西周仿铜陶鬲、素面鬲、划纹簋、弦纹罐和骨锥、骨刀等生活用品,还有较多的丽蚌、螃蟹和少量粟等食物遗存。

遗址考古年代

南河崖盐业遗址群时代为殷墟四期前段至西周早期后段。从空间分布上看,西部遗址早,东部稍晚,盐场存在着由西向东部(东部为海)逐渐移动的过程。凡商末周初的制盐遗址往往堆积有大量的盔形器(圜底罐)残片,占陶器总量的95%强。也有少量陶鬲、罐、瓮、盆、豆、簋等生活用具。一般而言,商代盔形器壁较薄,厚约1厘米。西周盔形器较厚,有2厘米至3厘米。从调查采集盔形器及伴出的生活用具看,南河崖多数遗址时代在殷墟四期到西周早期之间。在空间上,西面的遗址年代早,东部晚,有从西向东(东部为海)逐渐移动的迹象。西周早期以后,南河崖制盐遗址似乎一度废弃,东周时人们又重新在此活动。目前仅发现晚期遗址12处,所出陶器以小口圜底瓮和大口圜底罐(可能还有圜底盘)居多,器型普遍较大,陶胎较厚,火候高,颜色多红色或灰色,器表拍印绳纹,内壁拍印方形、菱形或花瓣状纹样。共出器物多半为东周时期的鬲、豆、盂、罐等。这些器类造型较特殊,且多见于沿海地带,出土量大,估计也可能是与制盐业有关的用具。这一时期的遗址规模变小,面积仅数千平方米,分布也较稀疏,没有特别的规律。

遗址价值

南河崖盐业遗址群的发掘是我国古代海盐生产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发现的煮盐遗存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煮盐技术流程;并且,这些商周煮盐遗存是整个山东北部地区靠近现代海岸线的考古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这里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退海之地”的传统认识,对于研究古代海岸变迁、制定现代防治海水倒灌的相关对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广饶南河崖制盐遗址群的发现为探索鲁北沿海商周时期的制盐业的规模、生产方式、海岸线的变迁以及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该遗址2011年入选“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3年5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标签: 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