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华西村为什么叫中国第一村?

来源:火车查   更新时间:2023-12-06 01:27:15

1)究竟华西村为什么叫中国第一村?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城镇的发展如今已经成功了很多。在城镇发展的同时,有一些村子的发展已经超乎了人们的预料,华西村也是其中最为着名的。

那么,本期了解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华西村为什么叫中国第一村。

华西村看中国最富裕的“天下第一村”这里,村民家家有存款,资产最少的人家有一百万,最多的有一千万;村民家家住别墅,面积最小的人家有四百平方米,最多的有六百多平方米;村民家家有轿车,最少的人家有一辆,最多的人家有三辆。这里,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中国最富裕的村庄。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至今乃是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样本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的一贫如洗,到1999年3500万A股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再到现在全村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华西村一路狂飙一路歌。

华西村原名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华西村,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的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现在,华西村村民每户至少拥有一辆汽车,户户都有100万元至1000万元人民币的存款。每年1-8月,华西村共完成销售376亿元,上交税金5.5亿元。

2)纯金打造的中国第一牛!华西村金牛多重

有着“天下第一村”之称的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江阴市华西村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个很神秘的存在,而位于该村龙希大酒店有一个镇店之宝——金牛,是真真实实纯金打造,是中国第一纯金打造的牛,接下来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华西村金牛有多重。

华西村328米大楼完工的消息在网络上传开,而其在60层的镇店之宝千足金一吨重的金牛则更被人们惊为神作。这只金牛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祥之手。在日前文化部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老南京”王殿祥,是金银细工制作的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而华西村金牛工程对这个74岁的老人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纯金足有一吨重,这只金牛的规格为长2.3米,宽70厘米,高1.7米,所谓的一吨,指的就是纯金重量,并不是整个牛的重量。

其实,这只千足金、一吨重,举世无双的金牛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问世,历时4个月的努力,这尊栩栩如生的金牛终于问世。千足金、一吨重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重点。人们纷纷表示要去瞻仰一下这只金牛,甚至对其制作过程猜疑种种,然而却很少有人知晓,这只金牛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祥之手。

华西村的这个74层大楼共有5个主题会所:金、木、水、火、土。每个会所里面都计划摆放一只一吨重的牛,分别用金、银、铜、铁、锡打造。而最初华西村打算把这五只牛的工程都包给王殿祥,考虑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王殿祥只答应做了金牛。金牛工程的参与人员共24人,这24人其实主要指最后锻造8毫米“金牛皮”工程的员工,包括王殿祥的儿子王亮,和其他22个王殿祥弟子。

采用传统的手工锤蝶工艺:

金牛制作的主要技法是传统的手工锤蝶工艺,王殿祥多次强调的纯手工就是这个意思。

2010年7月,接到“金牛工程”任务后,王殿祥先是浏览了汉代至今的金工艺历史,重温了自古以来的金工艺创作手法,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开工时信手拈来。

在铸造过程中,除了设备上的创新,焊接和打磨的难度不得不采取其他办法。这么大的牛?黄金的下坠性让它不可能整体出炉,而是进行分割压片,合理地画线分割。整个工期的4个月中,整整22天的时间里用手“走”了将近7万平方米的金牛里程。先用真丝绒磨在拿玛瑙蘸着皂角水光,经过清洗,一尊金光焕发的“小康金牛”便诞生了。

损耗为千分之三点九:

组员的良好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让王殿祥在预计的4个月时间里顺利完成“金牛工程”,而全部工程里的金材料损耗不到4千克,损耗率为千分之三点九,仅为行业规定损耗标准的四分之一。

据介绍,在整个工程结束后,24名组员的衣服一共洗出的金子和施工场地垃圾加一起,一共能回收六公斤的金子,在打磨的过程中也有塑料小罩罩住,以防黄金碎屑损失。每天七点开工,有时候甚至要加班到半夜12点,在保证速度和质量的基础上,仍能做到节约,令国人称赞。

【结束语】不得不说,此五星级酒店真是“财大气粗”啊,用一吨黄金打造,当年价值三亿元,如今不知翻了多少倍了吧!许多人都慕名而去,就是为了目睹着传说中的“第一牛”。

3)华西村金牛有多少斤

1000斤。对于先富起来的华西村,金牛客观上能起到一种宣传包装的作用,这对招商引资无疑还是有益处的。华西村隶属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位于江阴市区东,华士镇西。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0340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机场”的乡村。

4)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华西村的传奇故事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是轻轻松松的,只有在付出等量的努力之后才能够收获等量的果实。华西村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发展成现在的样子经历了什么?

那么,本期了解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华西村的传奇故事。

1978年的冬天,北京的每一个清晨都给人寒冷的感觉。新华社记者在新闻稿中写道:“灰白的太阳终于费力地钻出薄雾,把它那毫无热气的光线投射到这个巨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拥挤的楼房、狭窄的棋盘式街道和蠕动的密集人群中。”

这年11月24日晚上,在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户衣衫老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昏暗的煤油灯。一个个神情紧张地在一份契约上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这个夜晚和这份“包干制”契约被当作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载入了史册。不过,当时最为中国最高层政治家属意的村子,是与小岗村一省之隔的江苏华西村。

先行一步,秘密致富。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场,一位50岁的中年人坐在会场中聚精会神地翻阅着手中的文件,时不时在纸上写写画画。当他听到邓**同志呼吁“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没有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

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时,立时会心一笑,忍不住鼓起掌来。这位中年人叫吴仁宝,时任江苏省江阴县党委书记、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从28岁开始当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他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干到76岁,创纪录的48年,把华西村打造成了“天下第一村”。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10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农民热爱这样的社会主义》为题对华西村给以高规格报道,同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华西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华西村第二次被《人民日报》报道。1975年,华西村曾被《人民日报》树立为“农业学大寨”典型。

而这一次登上头版头条,则从此被赋予了全新的样板意义。而吴仁宝隐藏多年的秘密,也终于有机会得见天日。当时的吴仁宝,不仅是中共十一大代表、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书记,还有一个“秘密身份”:一家地下运转近10年的村办五金厂的领导者。

对吴仁宝来说,这个“秘密身份”显然更具吸引力,以至于当1980年上级想调吴仁宝担任苏州地区农工部部长时,吴仁宝却请求组织让他回到华西村。1969年,已经当了近14年华西村书记的吴仁宝在高调“学大寨”的同时,秘密抽调20名村民创建了一家小五金厂。在“阶级斗争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月,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冒险的,这个五金厂也成了村里的最高机密。

“原来我们在60年代的时候讲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我们抓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嘴上要喊,具体不要去做。发展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我们是抓全面发展。实践下来,单靠农业富不起来的,要富起来,我们农民,特别是我们人多地少的地方更要搞其它行业”,吴仁宝说,“上面不准搞怎么办?我们办的小五金厂,我们保密,对外不讲。

领导来怎么办?领导来我们有数的。因为上面的领导也不统一,有的领导说要搞经济,有的领导说要抓阶级斗争。上面要抓阶级斗争的领导来了,我就不给他看了。看什么?把职工带到外面去,铲草皮,积河泥,搞得轰轰烈烈。上面的领导一看他非常高兴,他走了。我们把工人再叫回来,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要加班加点。

所以我们这样搞的,过去我们工作一天要15个小时,现在来说8小时还有双休日,那时不同的。”正是这种当时不受保护、偷偷摸摸的五金作坊,成了日后燎原中国的乡镇集体企业的胚胎。1978年,华西村的家底已经有100万元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成为名副其实富甲一方的“百万元村”。

相关推荐 Related recommendations
火车问答 Train Q&A
工具箱hold-all